由于保利、中海、华润、招商、建发等央国企业绩同比表现突出,也使得销售门槛出现一些变化。根据报告,1-2月TOP10房企的销售操盘金额门槛同比增长25%至241.7亿元;TOP30和TOP50房企的销售操盘金额门槛分别为61.4亿元和35.9亿元,同比降幅较高达28.4%和29.1%;TOP100房企的销售操盘金额门槛也降低32.1%至11.3亿元。
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百强房企业绩同环比增长,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今年1月和去年同期的基数相对较低。3月市场能否延续稳步修复的预期,还取决于企业整体的供应规模和居民需求及购买力的恢复情况。此外,目前的行业形势下,央国企及部分优质民企发展韧性较强、中小房企竞争力不足,2023年房企格局继续分化。
两成百强房企出手拿地
报告显示,随着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推出优质地块,房企投资积极性略有回升。前两月超过两成百强房企出手拿地,与一月份形成鲜明对比。但另一方面,万科、龙湖、中海、金地等企业前两月仍未有斩获。这与自身的投拓节奏、城市选择的差异,以及在核心城市竞拍摇号“运气不佳”等因素有关。
从拿地企业性质来看,仍以国央企、部分优质区域型房企为主。其中,越秀、中国铁建拿地金额同比涨幅超100%,建发拿地金额同比增长70%,且拿地销售比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此外,民企投资呈现弱复苏状态,新城、建业等去年几乎未拿地的企业开始参拍,包括伟星和中天美好集团在内的区域型民企依旧表现强势。
截止2月末,在部分核心城市集中供地的影响下,企业投资表现较一月末有显著提升,体现在投资百强门槛回升:二月末新增土储货值为15.5亿元,同比仍微跌4%,但总价、建面百强门槛分别为4亿元和15.3万平方米,同比上涨25%和4%。但与2021年、2020年同期相比,百强投资的各项门槛值仍呈现明显下降。
恢复“造血能力”是关键
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虽然债务重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流动性压力,但其本质还只是辅助手段。无论是展期还是债转股,任何方式的重组都只能缓解燃眉之急,想要根本地解决流动性危机、摆脱困境重回经营正轨仍然任重道远。重组之后,企业运营改善的核心还是在于销售端,修复基本盘、依靠销售回款恢复自身“造血能力”是关键。
同时,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在政策宽松、销售回暖以及优质地块的加持下,接下来核心城市首轮土拍热度会较2022年有所上升,但上半年投资压力依旧不然小觑,需要“金三银四”市场进一步回暖做强有力的支撑。
业务专员
专员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