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对100个重点城市近五年的房价收入比进行计算和动态对比分析,对各城市居民的买房难度进行客观评估。核心结论如下:
1、根据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监测100个重点城市来看,2023年房价收入比为11.5,相比2022年下滑6.71%,整体来看居民购房压力有所缓解。
2、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稳居第一,居民购房压力减小,但缓解幅度最小,各等级城市较去年同比均下降。
3、各大经济圈房价收入比再现全员下降态势,其中海峡经济圈以17.1的房价收入比领跑,长三角经济圈房价收入比较去年下降超10%。
4、高房价收入比城市仍以一线、重点二线城市等城市为主,三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涨跌分化,其中,淄博在烧烤城带动下房价收入比上升。
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是衡量一个地区房价高低和房屋居民购买力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惯例,通常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根据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监测100个重点城市来看,2023年房价收入比为11.5,相比2022年下滑6.71%,降幅扩大2.54个百分点,房价收入比为近5年最低水平,但仍远超国际惯例的合理区间。
2023年房价收入比下降主要在于二手房市场供应增速大于需求增速下业主降价跑量,房价下滑,数据显示,2023年百城房价均价为15034元/㎡,较2022年下跌3.66%。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方面,随着各地旅游带动消费、交通等基建拉动当地产业经营收入等方面因素助力经济复苏,人均居民收入保持稳步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2023年百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419元,较2022年增长3.28%。因此,房价收入比持续下滑,创近年来新低,居民的购房压力进一步缓解。展望2024年,预计二手房价格仍具备下行压力,随着经济环境改善,居民的购房压力持续缓解,房价收入比有望降至10左右。
注:房价收入比=城市二手住宅市场均价*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以2023年三季度数据估算得出,具体为2023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人均可支配收入/2022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各等级城市房价收入比及其变化来看,各等级城市房价收入比均下跌,一线城市降幅依然保持最小。其中,一线城市2023年房价收入比为28.5,较2022年下降3.4个百分点。2023年一线城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近8.4万,较2022年上涨5.8%,2023年一线城市房价为58288元/㎡,较去年上涨2.1%,收入涨幅大于房价涨幅,一线城市整体房价收入比下降,居民购房压力减小,但缓解幅度最小。
二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为12.3,较去年下降7.7%。随着京津冀、长三角等开展区域异常一体化建设,部分二线城市经济快速复苏,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涨3.1%,加之,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房价面临下行压力,与此同时,居民人均收入不断上涨,继而房价收入比不断降低,数据显示,2023年二线城市房价为18125元/㎡,较2022年下跌4.8%。
三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为8.5,较去年下降7.3%。2023年部分返乡就业、乡村城镇化改革以及以旅游业为主的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且较去年相比上涨3.1%,从楼市活跃度来看,三四线城市表现较弱,数据显示,2023年三四线城市房价均价为9425元/㎡,较去年下降4.4%,房价仍处在下行通道,房价与收入的反向变化进一步降低房价收入比。
从区域房价收入比数据来看,海峡经济圈以17.1的房价收入比领跑,海峡经济圈以厦门、三亚为代表的,由于城市具有旅游性质,有外来客户投资置业,房价处于高位水平,但本土居民的收入能力相对较低,因为房价收入比处于高位。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圈及环渤海经济圈紧随其后,2023年房价收入比分别为14.5 、12.2、10.4。另外,西南、西北、东北、中部城市4个区域的房价收入比在7.9(含)—8.3(含)之间,居民购房压力较其他经济圈相对较小。
从房价收入比的变化来看,2023年八个区域的房价收入比均较2022年呈现不同幅度的下滑态势,而且截至目前,海峡经济圈、渤海经济圈、西南城市、东北城市、中部城市均连续四年出现不同幅度下滑,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西北城市除2020年房价收入比上涨外,近三年均为下滑趋势。具体来看,2023年长三角经济圈房价收入比的回落幅度居首,降幅为10.12%,主要系长三角经济圈人均居民收入增加、房价增速放缓等因素,导致房价收入比下降幅度增大,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长三角经济圈均价为20165元/㎡,较2022年下降4.81%,人均年收入64573元,较去年同期上升4.04%。
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的2023年百城房价收入比分布情况来看,处于20以下区间的城市仍然占据绝对份额,共有95个城市,较2022年增加2城。其中,分布于0-10区间有55个城市,较2022年增加8城,创近5年以来数量新高;10-20区间有40个城市,连续五年下降,与2022年相比减少6城。20-30区间城市近五年数量较为稳定,2023年分布3个城市,30-50区间仅有2个城市。
整体来看,在大多数城市房价下降的背景下,2023年房价收入低于10的城市数持续增加,各城市房价收入比受房价、居民收入等影响呈现分布不均衡的特征,一线及强二线城市仍是高房价收入比集中区域。
房价收入比高水平城市仍以一线、重点二线城市北上深厦等城市,低房价收入比TOP15均为三四线城市。从2023年高房价收入比TOP15城市来看,深圳房价收入比以35.5占居榜首,作为一线城市房价处于高位水平,居民购房仍存在压力;三亚稳居第二,2023年房价收入比为30.8;其中京沪两城稳居第三、第四,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9.8、29.4;与此同时,厦门以26.4位居房价收入比第五,较去年下降2.5。
从2023年低房价收入比TOP15城市来看,均为三四线城市。其中,全国房价收入比最低的城市为株洲,2023年房价收入比为4.3,遵义、潍坊以房价收入比为5.4、5.7位居榜二、榜三。德阳以5.9房价收入比位居第四。整体来看低房价收入比范围为4.3(含)—7之间,且房价不超8700元/㎡,三四线城市人口外流问题房价水平相对较低,居民的购房压力相对较小。
2023年重点100城房价收入比近9成城市下降。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2城房价收入比上升,其余88城均下降。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预期不足,以及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加之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数量减少,对住房的需求下降,房价面临下行压力,居民购房压力缓解。
房价收入比上升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二线以及三四线城市,在房价收入比上升城市中,泰州领先,房价收入比较2022年上升18.8%,淄博在烧烤城的带动下,房地产市场活跃度上升,房价收入比较2022年上升2.1%。
而从房价收入下降城市来看,主要以三四线城市为主,其中的柳州房价收入比较去年下降21.9%,居首位;宿迁、芜湖下降幅度近20%,位列第二、第三,徐州、盐城、兰州房价收入比较去年下降超15%,购房压力明显减轻。
业务专员
专员微信
返回顶部